关于增强教学中的对象感的思考

2011-12-23 15:47:35.0   榆林华栋中学   点击数: 139次

关于增强教学中的对象感的思考

                                                                                                                             地理组    贺启帆

教学是一种向教学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教学内容、目的、方法和过程是否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对象是否较好地理解并接受了知识,是否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技能。因此,教学对象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次成功的教学,必须有着强烈的对象感。

一、对象感的含义

中国有句成语,叫“对牛弹琴”,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了这样一种情况:讲话人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这种“对牛弹琴”的情况,就是对象感的缺乏。中国有句俗话,叫“站在哪山唱哪山歌”,是说在不同的山上,对象不同了,因此,歌也应唱的不一样,这种“站在哪山唱哪山歌”的俗话,实际上是说,不论讲话还是办事,都要有对象感。

那么,什么是教学中的对象感呢?教学中的对象感是指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给人一种因材实教,循循善诱,有的放矢的风格和感受,这种对象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从定义上看,对象感是指教学中的主体对教学客体的了解、顺应、趋动和超越。所谓了解,是指教师要熟悉学生,知道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他们的知识背景的情况怎样;所谓顺应,是指教师在讲授时,除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完整外,还要保证这种讲授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直接经验和心理状态;所谓趋动,是指这种顺应绝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一种在顺应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地向所讲授的知识接近,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主动地向原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并力图在更高基础上予以解答,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观点。第二,从表现上看,对象感就是教师心里装着学生,使听课的学生心里觉得教师是在给每一个学生恰到好处地谈心说理,犹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第三,从结果上看,对象感使教与学配合默契,教师心里装着学生,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总之,一次富于对象感的教学,就象一次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表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象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对象感的作用

在教学中,对象感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具体有三点:

第一、   对象感犹如架设在学生的个体认识和人类总体认识之间的一座桥梁,有助于

加速个体认识向总体认识的逼近。学校的教育过程是“社会遗传”的专门形式,是社会知识经验转移和传递的专门过程。教学中对象感的增强,有助于学生减少个体认识与总体认识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心理上的隔膜,提高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第二、   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态,抓住时机,育德启智。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

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较明显地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心理变化的态势,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及其心理变化,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第三、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出和反馈统一的控制系统。教师的讲授是信息源的输出,学生的反映则是信息反馈。一位讲课对象感很强的教师,总是在信息输出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地进行讲授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使教学过程顺利而高效地进行,教学效果不断地提高。这样的教师通常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三、增强对象感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尽可能地做到是所教课程的行家里手。这是一个教师的讲授具有对象感的前提和基础。有人把教师已有知识和要传授的知识比喻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即给人一碗水,需已一桶水。这种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限于对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而对一名优秀的、有创见的教师,这种要求就不适用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一定是一名将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领航员;他不仅应该具有熟悉大海的头脑,而且还要有引导学生走向大海搏击风浪的本领和胆量;他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研究成果,就应该是学生在大海所要探求的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应该是吸引学生驶向大海的航标。因此,增强对象感,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提倡做一桶水的教师,而且应该提倡做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当领航员的教师。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努力造成“卖方市场效应”。我们可以把教师讲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在品位、质量和结构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时,我们称这种状况为“买方市场效应”,正如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者持币选购,生产者和售卖者的商品大量库存积压一样。当学生如饥似渴地寻找和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时,我们称这种状况为“卖方市场效应”,正如经济生活中供不应求,消费者抢着购买商品一样。“买方市场效应”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良性上升。在这一方面,本人有着深刻的感受。要造成“卖方市场效应”首先要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教师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

第三,及时地抓住学生心理出现的有利教育的条件和规律。为此,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有能引起学生心理冲突和思考的有效适宜的外部刺激;二是要有利于学生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绪和心理氛围;三是要使学生对外部刺激有相应的积极反应,并成为他们心理上的兴奋点、热点和矛盾点。

第四,设法调控学生心态,利用和创设教育时机。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了解学生心态及其变化,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发掘其“闪光点”。二是自学的创设教育时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五,讲究授课艺术,提倡朴素诚实的风格。教学既是一个探真觅善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美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讲究艺术,给人以美感。枯燥的说教,训人的口吻,声嘶力竭的叫喊,会使学生倒胃口。同时,讲究艺术并不等于故弄玄虚,而是要有通俗的语言,和善的举止,朴素的风格和诚实的态度。真理是最朴素的。信仰和传授真理的人应该是诚实的人。教师高超的讲授艺术,会给学生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四、对象感的反向研究

随着对象感的增强,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我们称这为正向效应。这种正向效应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但是,对象感也有缺乏和嬗变的情况,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反向效应。

教学对象感的缺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象的丧失。就是教师的讲授完全不顾听课对象,一厢情愿地在那里滔滔不绝,从而使学生不愿听课,教师的讲授失去了对象。二是对象的错位。就是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需求,但并不是学生真实的需求,而是教师主观的臆想。这就造成了教师心目中的对象与实际的对象发生错位。这种错位常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落后,即教师低估了学生的需要层次,使讲授的内容和风格只适合于学生已经过去了的成长阶段;一种是超越,即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需要层次,使讲授内容和风格超前。三是对象的逆反。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对象丧失和对象错位的讲授气氛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风格反感甚至厌恶,进而连同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教学对象的缺乏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和教学效果的低劣。

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很注意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结果却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很糟。这就是对象感的嬗变。嬗变了的对象感,是教师应有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是对学生不恰当不合理的低层次需求的无原则的让步和附和。这种嬗变了的对象感,有时会赢得学生廉价的掌声和喝彩,但实质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破坏和对教学效果的负作用。

总之,重视教学中的对象感研究,发挥对象感的作用,防止对象感的缺乏和嬗变,以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乃此文的初衷和结论。